水稻立枯病发生预报及防治建议-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
- 发布日期:2022-04-22
- 浏览次数:635
今年,我市水稻育苗工作开始于4月初,集中于4月9日~15日,目前已基本完成,秧苗生长进度多在破土到1叶1芯期,总体长势较好。进入4月下旬后,气温波动较大,降雨寡照天气增多,正是苗期立枯病易感阶段,初步调查,个别苗棚已开始发病,应高度警惕,做好预防和控制。
—、发病症状
水稻苗期立枯病按发生时期和症状的不同可分为幼芽基腐、立针基腐和黄枯青枯三种:
幼芽基腐: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。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,病芽扭曲、腐烂而死,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。
立针基腐:多发生于秧苗立针期到2叶期。病苗心叶枯黄,叶片不展开,茎基部变褐,软弱,易拉断,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,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。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,秧苗常成簇、成片发生与死亡,形成“马蹄坑”。
黄枯青枯:多发生于秧苗2.5叶期前后。病苗叶尖不吐水,叶色枯黄、萎蔫,叶片打绺,成穴迅速向外扩展,秧苗根部极易拉断;如果受病菌感染上部未枯黄前,天气骤晴,幼苗迅速失水,心叶及上部叶片“打绺”,叶色青绿,最后整株萎蔫,形成 “青枯苗”。
二、发病因素
引起苗期立枯病的病原以镰刀菌为主,其次为立枯丝核菌、腐霉菌。气温过低、温差过大、光照不足、土壤偏碱、播种密度大、秧苗素质弱等因素均有利于立枯病发生。苗床土壤含水量低(10%〜25%)时,有利于镰刀菌引起的立枯病发生,苗床土壤含水量高(50%〜100%)时有利于丝核菌立枯病发生。
三、发病条件
1. 秧苗生长处在易感病时期。截至4月21日,我市育秧工作基本结束,秧苗多处在萌芽到1叶1芯期,早期播种的秧苗已达2叶期以上,正是易感病时期。
2.气象条件较利于立枯病发生。温湿度条件:4月上、中旬,我市平均气温偏高,但波动幅度较大,如苗棚温度管理不当,会使幼苗生长素质下降,加大病菌侵染机率。此外,据气象部门预测,4月下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℃~3℃,降雨日数较多,易造成秧苗徒长,湿度偏大,利于病菌侵染发展。土壤条件:4月8日、13日土壤测墒结果显示,5厘米土壤水分为饱和或偏湿状态,早期播种的苗棚土壤湿度可能偏大,利于病菌发生侵染。
四、防控建议
1. 做好苗床控温、控水、通风练苗工作,提高秧苗素质和抗病力。
2. 调酸。关注土壤ph值,尤其在秧苗长到1叶1芯和2叶1芯时,如果ph值在6以上,建议进行调酸,结合苗床浇水,用苗床调酸剂将水ph值调到4.5~5.5。
3. 药剂预防与控制。对于立枯病的防治要做到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控制。当发生风险大时,应在1叶1心期施药预防,可选用甲霜•噁霉灵,施药两次,间隔7天;对于初发病秧田,立即使用氰霜唑对水喷雾,为了提高控制效果,可与甲霜•噁霉灵混配使用,同时辅以植物生长调节剂。施药两次,间隔5~7天。施药避开高温强光时段,最好下午4点后用药。
4.后期管理。立枯病控制住后,秧苗会长出新根,此时,应合理追施速效氮肥,辅以生物菌剂,以加快恢复秧苗根系吸水吸肥能力,促使得病秧苗跟上生长进度。